白龍洞,亦稱白龍寺,位於四川峨眉山清音閣上2華里,海拔約800公尺。明嘉靖年間別傳禪師創建,寺後原有上下白龍二洞,相傳為白娘子修真之所,寺因此而得名。過去寺右白岩石上曾刻有“白龍洞”三字,但現在上洞口早被淹沒,下洞口也已自然封閉。
白龍寺清初重建,康熙四十一年,皇帝賜白龍洞僧人祖元大師《金剛經》一部,聯語一禎:“掛衲雲林靜,翻經石榻涼”。現有的白龍寺廟建於清末(1909年),民國十七年(1928)毀於火,1953年維修,1980年修復,建築面積2112平方公尺。
白龍寺分前後二殿,前殿稱三聖殿,內供“西方三聖”和韋馱,後殿為大雄寶殿,供奉華嚴三聖、藥師佛、觀音、地藏。
大雄寶殿為清末建築遺物,殿內供有一尊南宋鐵製的“數珠手觀音”,通高1.6公尺,工藝精湛,保存完好。該佛像原供黑水寺,黑水寺毀後移至萬年寺巍峨寶殿內,1981年遷至現處,是山中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大雄寶殿隔壁,還供奉著一尊釋迦牟尼玉佛像,這尊漢白玉佛高1.8公尺,雕琢古樸,寶像莊嚴,是傅作義將軍之妹傅鳳英1991年所贈。
此外,寺內還有活化石桫欏樹,還有相傳女媧煉石補天時不小心失落人間的靈石——三生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