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山聖地介紹
普陀山 九華山 五臺山 峨嵋山
雞足山 天臺山 雪竇山
武當山
 
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勝地,秀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佛教文化溶彙一起,成了名揚中外的“海天佛國”。巍峨莊嚴的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三大寺,是我國明末清初建築群的典型。元代古建築多寶塔、明萬曆年間雕刻的楊枝觀音碑、清初從南京拆遷來的明故宮九龍殿,是觀音道場的“鎮山三寶”,近年興建青石浮雕“五百羅漢塔”、33米高的“南海觀音”露天銅像、純紫銅鑄成的正法講寺“銅大殿”,新近修復的紫竹林禪院、西方庵、祥慧庵等古刹梵宇,又爲佛國增添了風采和魅力。

佛國
  普陀山為我國四大“佛山之一”,因觀世音菩薩“屬水”,故稱爲“南海佛國”,是我國佛教的旅遊聖地。現有最早寺院爲不肯去觀音院在紫竹林內,最盛時有82寺庵128座茅蓬,僧尼達4000餘。爲浙東禪宗香火極盛之地。

古寺
  普陀觀音道場始建於鹹通四年(西元863年),現存最早寺院爲不肯去觀音寺,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座茅蓬,僧尼達4000餘人,香火極盛。普陀山的寺廟主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這是現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濟禪寺始建于宋,爲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刹,建築總面積約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爲幽靜。慧濟禪寺建於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普陀山名勝古迹衆多。國內罕見的古建築——元代的多寶塔,南京明故宮拆來的九龍殿,以及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揚枝觀音碑,稱普陀三寶。

九華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長江南岸池州市,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面積174平方公里。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見此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賦詩更名爲九華山。唐開元年間,新羅國(今韓國境內)國王近親金喬覺卓錫九華,潛心修持75年, 99歲圓寂,佛門認證他是地藏菩薩化身,九華山由此被辟爲地藏道場,明、清鼎盛時期,寺院多達360餘座,僧尼四、五千人。“勝境層層別,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於天下。現存古寺廟99座,佛像1萬餘尊,文物2000餘件,僧尼700餘人。
  九華山山勢雄偉,群峰競秀,植被繁茂,瀑飛泉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佛教氣氛融爲一體,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九華一千寺,撒在雲霧中。有佛國仙城之美譽的九華山,以多的佛教寺廟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成為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九華山形成於新生代晚期,九華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記載,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西元503年),即有僧名伏虎,在九華山拾寶岩建伏虎庵;唐朝開元年間,有僧人檀號來此修行。開元、天寶年間(西元713—755年),新羅國王室貴族金喬覺出家爲僧,渡海來華,到九華山苦修,居住東崖峰的岩洞中,感動衆多善男信女,當地鄉紳諸葛節等損資,爲金喬覺建寺。建中二年(西元781年)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賜“化城”額於該寺。金喬覺圓寂時,相傳山嗚穀隕,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屍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衆尊爲地藏菩薩,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遂成爲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風景最著名者,舊記載有“九華十景”:天臺曉日、化城晚鍾、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團錦簇、獅子峰林、清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九華街至百歲宮、小天臺一帶,全長5公里,是九華山的精華所在。九華街四面環山,處在一個海拔600余米的小盆地中,倘將九華山比做一尊凸肚大佛,九華街恰似它的肚臍。
  九華街是整個九華山風景區的接待中心,有如一座山村小鎮,旅遊管理機構、旅行社、汽車站和主要賓館都設在這裏。九華街周圍有層層梯田和滿山的茶園。街上的建築都保持著粉牆黃瓦的統一格調,僧俗共處,暮敲晨鍾,一派“蓮花佛國”的景象。
  遊覽九華通常需要一天。上午體力充沛,可先參觀祗園寺,然後登東峰參觀回香閣、鐘樓和百歲宮。中午返回住所稍事歇息,接著參觀化城寺、旃檀林、上禪堂、肉身寶殿和小天臺,如果時間較緊,可作半天遊。

五臺山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中授記:大支那(漢地)是文殊菩薩殊勝的住地。菩薩化身爲八、九歲的童男來到殊勝的聖地。《華嚴經》雲:東北有一座清涼山,初劫時有很多菩薩聚會,賢劫曼殊師利童子與一萬眷屬在此地廣轉法輪,支那地方菩薩住的宮殿名羅延窟,系初劫到現在菩薩主要的住處。《文殊八字陀羅尼儀軌》中佛對金剛手菩薩說:東北地方大支那有一座五個台的山,我涅槃後,文殊菩薩在此遊戲神通,令一切衆生得到安和樂利,傳廣大殊勝的法,有天龍八部護持。
  《華嚴經》雲:菩薩於過去名龍殊王如來,現在於金色世界示現成佛,未來於無垢世界名恒觀照佛。過去曾是衆多佛在因地學發菩提心的上師。現在釋伽佛面前的法王子。念誦、供養、轉繞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不如持名、供養、轉繞文殊菩薩的功德大,此可普攝一切功德。大圓滿的祖師布瑪莫紮以虹光身長住於此,直至此劫壞空。十六羅漢、佛護尊者、清涼國師等大德也曾在此修行。
  五臺山曾有一百零七處聖迹,有的已無明顯的蹤迹,一些已被歷史湮沒,還有一些新建的寺院。此山又名清涼山。從山腳下環繞一周約六十二公里。古德們說:五個台是報身的五蘊清淨爲五種智慧而自現五方佛。中台是毗盧遮那佛;東台是意自現的不動佛;南台爲功德所現的寶生佛;西台是無量壽佛;北台系事業的化現不空成就佛。若論化身淨土,中台是殊勝的文殊童子道場;東台乃智慧文殊道場,主息法;南台道場主增法;西台系獅吼文殊道場,主懷業;北台是無垢文殊道場,主誅法。修法者可根據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增、懷、誅四大事業選擇相應的地點,可獲得快速的加持。
  中台的山腳向上有靈鷲山菩薩頂,乃緣起第一寺,加持力特別大。前有大白塔,是五臺山中心標誌。當年羅漢攝摩騰尊者以神通觀出內有舍利子,是最重要的聖跡。


峨嵋山
  峨眉山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境內,距成都約160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處。峨眉山是“普賢道場”,四季晨鍾暮鼓,香煙彌漫,佛音繚繞。
  峨嵋山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在我國的遊覽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說是最高的一個,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由於山上山下氣溫懸殊較大,從山麓至山頂“一日有四季,十裏不同天”。這種自然環境爲各種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山上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許多世界上稀有的樹種。遊人行走山間,舉目四望,看到的都是翠綠、碧綠、墨綠的樹葉,山也埋藏在厚厚的綠葉之中。
  峨嵋山中古木參天,流泉飛瀑,景色清幽。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山勢的不同,以及陰、晴、風、雨、雲、霧、霜、雪的渲染,美景變幻多姿,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
  峨眉山爲普賢菩薩道場,相傳佛教於西元1世紀傳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發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産。 普賢行大願,腳踏實地,重實踐,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徵。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堪稱山中一絕。 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的脫紗七佛等,均爲珍貴的佛教造像。還有貝葉經、華嚴銅塔、聖積晚鍾、金頂銅碑、普賢金印,均爲珍貴的佛教文物。


雞足山
  雞足山位於賓川縣西北隅,距大理市100公里,距昆明400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山,與四大佛教名山峨眉、五台、九華、普陀齊名。雞足山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2822公頃,因山勢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宛如雞足而得名。 雞足山前臨蒼山洱海,後靠金沙江,全山共有四十座奇嶺,十三座險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個幽洞,泉潭百餘處。崗嶺壑澗林穀峽,構成雞足山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兩次登山覽勝,讚歎雞足山"奇觀盡收古今勝"。雞足山主峰天柱峰,海拔爲3240米,登上山頂可東看日出,南觀祥雲,西望蒼洱,北眺玉龍雪山,徐霞客爲一座峰頂而集中了日、海、雲、雪"四觀"而感歎不已,認爲,這四觀,得其中之一便可算奇絕, 天柱峰四觀全備,不但可以爲雞足山之首,也可算海內之冠。除了"四觀"外,雞足山還有"天柱佛光"、"華首晴雷"、"洱海回嵐"、"蒼山積雪"、"萬壑松濤"、"飛瀑穿雲 "、"懸岩夕照"、"塔院秋月"等八景,爲歷代騷人墨客所吟詠。
  雞足山不僅風景奇秀,而且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相傳,這裏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抱金縷袈裟、攜舍利佛牙,來這裏設置宣講佛法的"道場",並守衣入定於雞足山華首門。雞足山上的佛教建築,始于唐,繼于宋、元,盛於明、清,直至民國仍有增修。 清康熙時雞足山有大小寺42座,庵院65個,靜室170餘所,寺僧5000餘人。雞足山寺廟中最負盛名、保存最好的寺是祝聖寺,它是清代高僧虛雲和尚得到慈禧資助而建蓋的,光緒皇帝賜名爲"護國祝聖禪寺"。雞足山海拔最高的寺是金頂寺,位於雞足山主峰天柱峰頂,寺內楞嚴塔,是西元1929年雲南省主席龍雲登山遊覽時應僧人請求,撥鉅資興建的,龍雲爲楞嚴 塔題詞:"法相莊嚴"。雞足山目前修復規模最大的寺是迦葉殿,它是由四川文殊院寬霖會長發起,由大弟子宏道法師主持重建的,於1994年竣工,殿有四重,迦葉殿中供奉香檀木雕迦葉坐像,高3.3米,重1.6噸。
  雞足山被三條較大的斷裂所切割,中部地區屬斷裂形成的山間凹陷地帶,悉檀河縱貫其中,沿河兩岸的尊勝塔院、悉檀寺、祝聖寺、寂光寺、石鍾寺、大覺寺等大型寺院建築群以及無數的庵、閣、亭、樓、堂自下而上,像佛線穿珠,一直延伸到天柱峰腳的慧燈庵,爲遊覽雞足山的主遊道。山中寺廟多依山臨岩而築,高下佈置,錯落有致,隱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有涵有露的建築佈局手法,形成獨特的景觀。遊覽雞足山,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從賓川縣城有旅 遊公路直抵祝聖寺,遊客到祝聖寺後可騎馬4公里左右到雞足山索道,在全長1811米的索道運行15分鐘,就可直達天柱峰巔的金頂寺。
  雞足山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和植被垂直分佈的特點,海拔爲1780米~3240米,分爲幹熱河谷氣候、溫暖濕潤山地氣候與溫涼潮濕亞高山氣候。當山麓爲灼熱的酷夏時,山頂則有冬令現 象。植被分佈,海拔1800米~2300米爲亞熱帶山地常綠針葉林,以身態特殊的扭曲雲南松爲主,形成雞足山八景之一的"萬壑松濤";海拔2300米以上爲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 混合林,有栲、櫟、楠、楸、楊等種類;海拔2400米以上爲亞熱帶丘陵、山地竹林,是著名的特産"香筍竹"産區;海拔2700米以上爲元江栲林,是滇中高原特有的植被類型;再上爲亞熱帶、亞高山帶綠闊葉林蒼山冷杉,徐霞客稱之爲"平頂松"、"彈指松"。通往金頂寺一帶山脊上以矮高山櫟杜鵑爲主,有紅棕杜鵑、雲南杜鵑、露珠杜鵑、絨毛葉黃花木等,春風送暖時,杜鵑花開如霞,長達數裏,爲雞足山一景,被稱爲"杜鵑長廊"。人們在讚美雞足山風光時,用八句話來概括:
  一鳥(迦葉鳥,又稱彌勒鳥或念佛鳥,一種體態優美、叫聲悅耳的小鳥)
  二茶(雲南茶花,一獅子茶,二通草片,生在華嚴寺,均為清代古茶花)
  三龍(龍棕、龍竹、龍爪杜鵑);
  四觀(東觀日出,南觀祥雲,西觀蒼洱,北觀玉龍);
  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紅豆杉、杉木);
  六珍(香筍、冷菌、板栗、岩參、花椒、松子);
  七獸(猿猴、馬鹿、岩羊、獐、豹、熊、野豬);
  八景(天柱佛光、華首晴雷、洱海回嵐、懸崖夕照、玉龍飛瀑、塔院秋月、萬壑松濤、蒼山積雪)

  一九八0年雞足山被列為雲南省自然保護區和重點文物保護區,一九八二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四十四個風景名勝區的大理風景名勝區的景區之一,是以佛教文化和森林公園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武當山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同時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源地。
  武當山,是著名的山岳風景旅遊勝地。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據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藥庫”之稱。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據統計,唐至清代共建廟宇500多處,廟房20000餘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道場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共建成9宮、9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道教建築群,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擴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仙山瓊閣”的意境。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築有129處,廟房1182間,猶如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展覽。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分別於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武當山尚存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於世,故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道教
  武當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東漢以來,即有道人在武當山結茅為庵,潛心修煉。隨後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的聖地。武當山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始自唐朝初期,唐貞觀年間(627-649)遇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吏姚簡到武當山祈雨靈驗,後在靈應峰敕建“五龍祠”。自宋迄清,歷代皇帝極力推崇武當山真武神,奉為“社稷家神”。在元朝時期道教墾田數百頃,養眾萬人,有9宮8觀等,100多處廟宇及壇、亭、?台、橋。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在永樂十年(1412)遣要員率20多萬軍民夫匠,以12年功夫,建成9宮9觀等33處道教廟宇,全山各宮觀有道士少則300─400人,多則?500─600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成為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當道場,因此,武當山被稱為“皇室家廟”。武當山道教文物聲名遐邇。除古建築群外,歷代統治者及四方信士,特別在明朝鼎盛時期,曾製造數以萬計的金、銀、銅、鐵、錫、玉、珠、石、泥、絲、木等質地的神像法器安放在武當山,使武當山各宮觀陳設富麗堂皇,被譽為“黃金白玉世界”。雖然大多珍品已流失,但全山至今仍存註冊文物總計7000多件。具有極高的科研和藝術觀賞價值。武當道教音樂,素負盛名,是武當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太宗始建“五龍祠”以後,武當山一直是帝王將相、芸芸眾生祈福禳災的重要道場,別具神韻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莊嚴肅穆,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

武術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後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拳,亦名內家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製人,延年益壽,祛病禦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   

 
© 2024 Tashidele 札西德樂假期., All rights reserved.
札西德樂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TEL:02-2506-1977 FAX:02-2501-9810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號9樓之2(忠孝新生捷運站4號出口,大門在渭水路,上樓請管理員感應磁扣)|
|公司證號:甲種旅行社 交觀甲第 7678 號 品保北第 2112 號 |代表人:閆建鴻 |統一編號:24766412|
網站服務人員&行程諮詢:水哥 Water 沐如多傑(張恒隆) LINE ID water.ti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