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行程】
緬甸 仰光 蒲甘 浦甘重要佛塔佛寺
浦甘佛國雕刻 緬甸中部旅遊見聞    
  金碧輝煌的緬甸宛若浸身於佛海之林, 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均以”佛“ 為唯一之心靈寄託,境內佛塔寺院林立,身著黃杉之沙彌或托缽之僧侶四處可見,鐘聲梵音處處可聞,於此可見小乘佛教對緬甸人之影響,即便是現階段的貧窮亦曾左右他們對佛教世界的虔誠及溫和的天性.小乘佛教,獨特而深遠的教義對緬人的傳統習性有其絕對的影響,諸如,緬甸男孩在一生中均須歷經短期的出家過程,“尊”似佛祖為天職 “ 一般出家儀式大都在五至五十歲間舉行,每當男孩出家時 ,是該家庭之榮耀與盛事!再詮釋著佛教教化能量之宏偉深遠。

國家政要: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總理登盛 2007年10月任職。 2010年10月21日: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頒布法令,正式啟用新憲法確定的新國旗和新國徽。並把國名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2011年2月4日,登盛成為緬甸總統。2012年5月2日翁山蘇姬正式成為緬甸國會下議院議員。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老撾、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佔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6038萬人(2010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佔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內比都(Nay Pyi Taw,曾用名彬馬那 Pyinmana),人口約80萬。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于仰光以北390公裏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裏,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2005年11月6日,緬甸政府部門開始分批遷往內比都。2006年3月,緬甸政府將緬甸聯邦新的首都命名為“內比都”。

原首都:仰光 (Yangon) 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于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緬甸遷都後,擁有500多萬人口的仰光將作為直轄市,繼續發揮它商業之都的經濟中心作用。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佈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新憲法在全民公決中獲得通過。根據新憲法,緬甸國名將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首都為內比都,緬甸實行總統制,由議會選舉產生,議會分民族院(相當于上議院)和人民院(相當于下議院)。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還是包括三軍總司令在內的國家國防和安全委員會的主席。三軍總司令為各種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軍隊將繼續在國家民族政治方面發揮作用。緬甸實行多黨制、市場經濟制度,奉行自主、積極、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不允許外國在緬甸駐軍。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TOP
  仰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又稱雪達根大金塔、瑞德貢大金塔、雪德宮大金塔是仰光市標誌性建築,也是緬甸的象徵,為世界著名佛塔之一,相傳公元前588年佛教從印度傳入後即建,主塔周圍環繞著4座中塔和64座小塔。
  仰光大金塔的歷史比仰光更悠久,已經歷了2500多年的風雨滄桑。相傳緬甸商人科加達普陀兄弟從印度帶回釋迦牟尼佛的8根佛髮,獻給緬王奧加拉巴,緬王下令在這古代漁村建塔珍藏佛髮。佛發被迎回緬甸,忽顯神力自空中降下金磚,於是眾人拾起金磚砌塔。
  初建時,佛塔只有約20米高,後經歷朝歷代君王修繕擴建,現已超百米。大金塔上部的貼金箔重達6噸多。 塔頂的寶傘上懸掛著1065個金鈴和420個銀鈴。塔頂上的鑽球鑲嵌著5449粒鑽石和2317顆紅藍寶石。大金塔真是金光寶氣,挺秀華貴。
  坐上三輪車,就會將你載到“翁山市場”。詢問任何當地人,只要對方認出你的外國身分,會毫不猶豫告訴你:前往翁山市場。它可是所有前往仰光的觀光客必然光顧的購物勝地。
  翁山市場位於市中心的絕佳地段,離仰光火車站,也僅數百公尺之遙,交通十分便利。
TOP
  一般到蒲甘可前往 佛塔群四處參觀,最後爬上一個塔頂看著名 的蒲甘萬塔之城的日落。第二天上午再到附近細看其他塔和參觀博物館。下午再看夕陽美景。如時間太緊,第一天看匆忙點,次日一早離開蒲甘也可以。 蒲甘歷史上曾是緬甸蒲甘王朝的首都。西元849年頻耶王在此建城,西元1044年阿奴律陀王在此創建蒲甘王朝。這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的封建王朝。緬甸各個時期建造的許多佛塔和佛寺都雲集於此,集各時期建築藝術之大成。其中以建於 11-13世紀的古建築居多。據說先後建造佛塔達數萬之多,故有“萬塔之城”美稱。現存佛塔仍數以千計,聳立于原野的無數佛塔構成了壯麗的美景,成了緬甸旅遊的一大特色,是外國遊客到緬甸的首選之地。 由於經歷的不同的時代,蒲甘的佛塔建築是千姿百態,有不同的風格。有的金光閃閃,有的潔白素雅;塔內佛像更是巧奪天工,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塔內的浮雕技藝精湛,匠心別具。黃昏時的蒲甘異常美麗,金色的陽光灑在高聳的佛塔上,在綠色的原野上留下長長的影子。
  登上一個觀夕陽美景的高塔(瑞山都塔 Shew-san-daw Paya),只見廣闊的綠色原野上,伊洛瓦底江彎彎曲曲,宛若長蛇在附近遊過,河水反照出夕陽的光輝;原野上成千上萬的佛塔都塗上了一層夕陽的餘輝。逐漸,天空的彩雲轉成紅色,天地間被籠罩在晚霞絢麗的色彩當中。在高處的塔上極目遠眺,景色令人陶醉,各國遊客無不駐足留戀。一輛輛旅遊大巴還在陸陸續續帶來無數的遊客,都是為了登上這個塔看著萬塔之城蒲甘的黃昏,看伊洛瓦底江的夕陽,直到太陽完全西沉在地平線之下。能看到這樣的美景,便不枉蒲甘之行了。
  蒲甘還有大大小小上千個佛塔,但沒有以下佛塔的藝術水準高,在規模及完整性方面 也比不上這些塔。它們可以說是蒲甘最有代表性的了~
TOP
1.瑞西貢(瑞德貢)大金塔 Shwezigon(Shwedagon) Paya
 建於1059年,前後經歷蒲甘兩位君王阿奴律陀王(Anawratha)及江喜陀王(Kyanzittha)的建設,最後完成於1086年。瑞西貢佛塔塔名源自於JeyyaBhumi,有「勝利之地」的意思。傳說,佛陀的牙、鎖骨和額骨舍利供奉於此,牙齒是由斯里蘭卡國王所貢,額骨則取自於古都 Thayekhi Haye,靠近現代的卑謬市(Pyay),因此,瑞西貢佛塔無庸置疑的,成為蒲甘最神聖、最靈驗的一座佛塔。

2.要帕裏耶寺(高圖帕林佛塔) Gawdawpalin Temple
 在1975年大地震時受損嚴重,因此成為震後復原計畫最龐大複雜的佛寺。
 Gawdawpalin 幾乎是照著 Sulamani、Thatbyinnyu 依樣畫葫蘆蓋出來的,高55公尺,體積同樣壯觀,但少了雕樑畫棟的灰泥裝飾。內部奉放有緬甸經典佛像,坐落在伊洛瓦底江畔,景象祥和協調(微笑幼佛)。

3.提路明路(提羅敏羅)塔 Htilominlo Temple
 蒲甘著名佛塔,位於要帕裏耶寺對面,路的南側。
 提羅敏羅塔寺的建立,是個有關於用白色寶傘去選擇王位繼承人的傳奇故事,提羅敏羅塔寺,是個備受祝福的塔寺!
 Htilominlo 源自於巴利語 Tilokamangala,有「三界祝福」的涵義。

4.喬多波陵塔
 蒲甘著名佛寺,位於蒲甘佛塔群中,博物館的北面,規模較大。

5.蒲甘考古博物館
 是展示蒲甘歷史和考古的博物館,有較多佛像和雕刻等佛教藝術品。
 規模較大,外形有明顯的蒲甘建築風格,館藏豐富。
 開放時間:每天 9:00-16:30

6.瑞古芝塔(素威庫吉) Shwegugyi Temple
 蒲甘著名佛塔,位於佛塔群中心,可入內參觀,規模較大。

7.阿難陀寺塔 Ananda Temple
 被公認為蒲甘平原上,最美麗的塔寺,裡面有四尊立佛。南北兩面立佛,是和建築物同一時期的原始佛像,其餘的東西兩面,皆為後期替換的佛像。
 阿難陀塔寺是由江喜陀王(Kyanzittha)於 1090年建立的,它的四面,擁有高拱形的凹室,而這些凹室,裡面都各有一尊31呎(9.5公尺)高的立佛,四尊佛像是代表在現世週期內,已經證悟的佛:北面的拘留孫佛、東面的拘那含牟尼佛、南面的迦葉佛與西面的喬達摩佛(釋迦牟尼佛)。其中位於佛塔群的東側,可以入塔內參觀裏面的佛像。

8.大比紐佛塔(他冰瑜塔) Thatbyinnyu Temple
 蒲甘著名佛塔,位於佛塔群中部。
 佛塔建於 12 世紀中葉,塔高60公尺,有「神廟」之譽,在此佛塔頂端可俯瞰整片浦甘平原,更是觀賞日出日落之佳地,也是浦甘平原最高的佛塔。

9.瑞山都塔(瑞杉多)(瑞山多)佛塔 Shwesandaw Pagoda
 是阿奴律陀王(Anawratha)所建,Shwesandaw指的意思是「金色神聖的髮舍利」,以供奉在塔內的髮舍利為塔名。傳說庇固國王為了感謝幫助擊退高棉人入侵而獻髮舍利給阿奴律陀王。一開始,髮舍利是由商人兄弟多婆富娑和跋利迦,帶了四根佛陀的頭髮舍利回到緬甸,並供奉在Thayekhittaya古都。此古都亡後,由庇固國王取得,三根髮舍利供奉在塔中,而他自己留下第四根髮舍利,放在珠寶鑲的舍利盒裡,給所有庇固國王禮拜之用。而這就是阿奴律陀王收到的最後一根髮舍利。
 等待夕陽美景,蒲甘大大小小的佛塔,就在自己的眼前。所以這是觀賞日出日落之佳地。

蒲甘著名佛塔,位於佛塔群南部。
Gu-byauk-gyi (Wet-kyi-inn) 古彪基佛塔 壁畫聞名
Dhamma-yan-gyi Pahto 面積最大、城牆最厚的『狄瑪揚意佛塔』(Dhammayangyi Pahto)
TOP
“萬塔之鄉”蒲甘風情錄
  一○四四年,安那瓦他(Anawratha)打敗南方文化高的孟族,建立蒲甘王朝,統一緬甸,又傳入小乘佛教,立為國教,安王向佛法鼎盛的Thaton 國曼努華國王借抄巴利文的佛教經書不果,派兵武力征服,用大象載回三十套經書、識刻經文的工匠藝人,連同曼努華王一起擄回蒲甘,大興土木。以後兩百多年,在這僅有二十五平方裏的土地上,修建大小風格形狀各異的佛塔、佛廟,極盛時期,數目高達四萬座。
  一直到十三世紀,蒙古入侵中國,建立元朝,蒲甘最後一個國王,拒絕拜見忽必烈汗,元派兵輕易佔領蒲甘。忽必烈汗信奉喇嘛教,下令鐵騎不准毀損蒲甘一塔一廟,緬人卻為了抵抗蒙古入侵,拆毀廟宇建碉堡防禦,自行破壞。
  佛教傳入緬甸之前,緬人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崇拜,敬畏歷史人物悲悼死後所轉化成的神鬼供信徒祭拜。小乘佛教的教規,信徒不得對佛祖有所求。因此善男信女將心中所求,轉向人所變的神鬼精靈,希望有求必應。
  從東城殘存半堵牆入內,一兄一妹兩個精靈,便是蒲甘的守門神。
  古城的佛教建築,材料為磚頭和灰泥,有一類為僧侶聚集念經做功課的,稱“支提”,意即窟殿,旁邊舍利塔因埋有佛陀或高僧遺骸,神聖不可攀登。
  另一類供奉佛像的廟,緬語Ku,為洞穴之意。早期的廟受印度東北佛教寺廟的影響,圍牆很厚,只有一個門,廟內幽暗如洞穴,光線從窗口射入,牆上壁畫非點燈無法目睹,為孟族式建築。
  另一種比較晚期的廟宇,四面各有一個門,為一方形建築,外有平臺圍繞,上面豎立覆缽或瓜形的尖塔,入口中央有一巨柱,支撐屋樑結構,巨柱的四邊,各立有巨大的佛像。廟內比早期光亮很多,阿難陀寺 即為這類轉型期建築的代表傑作,在這以後發展純粹緬甸式的廟宇,本土色彩濃厚,完全沒有洞穴的痕跡,拱門向四面八方大開,門上的裝飾不像印度寺廟以木頭精雕細琢,而是用建材的石灰塑成火焰型圖案,自成緬甸風格,鐫刻的文字以緬文取代孟族文及巴利文。
  一九七五年大地震,幸虧蒲甘沒被夷為平地,考古隊搶修工作於一九八一年完成。五千多座佛塔、寺廟中,最神聖的要屬瑞西黃金塔,為緬甸典型佛塔形式,覆缽式的金塔,上有寶傘飾以寶石,建于安那瓦他王統一緬甸之後。他力圖使蒲甘成為小乘佛教的中心,四處乞求佛祖遺骸。為了決定地點埋藏聖齒、聖牙及一尊雲南翡翠佛像,他讓那頭從錫蘭馱負聖齒的白象四處遊走,停下來之處即為舍利塔建基之點。
  安那瓦他王築好三層塔基,即被弑身亡,繼位的國王于一○八九年完成瑞西黃金塔,綴飾大金塔四方的小佛塔,瓷片浮雕佛本生故事,平臺上本來供有三十七個木雕的神鬼精靈,每年底信徒從緬甸各地前來進香,為全國重大節日。
  蒲甘最美的佛廟,非阿難陀寺莫屬,肯濟塔王聽了八個從印度來化緣的和尚,口述喜馬拉雅山洞穴靜修廟宇而得到靈感。國王憑著和尚的想像,親自畫出建築圖,在炎熱的蒲甘建蓋了白皚皚的阿難陀寺。此寺象徵佛陀無止境的智慧,下邊基座為印度佛廟常見,上面覆缽式金塔,拾級登上白塔頂,蒲甘盡在眼底。二月如初夏的陽光,披蓋著無數形狀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佛塔,閃耀暗淡的輝煌,昔日蒲甘香火鼎盛的風光,實在無以想像。
  走遍佛塔之都,最特殊的要數瑪努哈佛塔,這位被擄的孟族王,生怕轉世為奴,於是傾其所有,於一○五九年蓋了這座廟以積公德。三尊過大的佛像置身窄小擠迫的廟內,象徵階下囚的瑪努哈抑鬱窒息的囚犯生涯。
  緬甸佛像雕刻,在蒲甘王廟之前,皆承襲北印度笈多(Gapta)王朝時期的風格,線條寫實優美,按照人體比例,肌肉圓熟自然,長鼻長耳,嘴唇豐滿,神情安寧,表現內在的沉靜祥和。
  蒲甘王朝採用附近山上開採的灰色砂岩,雕成四尺高的石碑,佛像周圍飾以動、植物圖案,題材皆出自佛本生故事,臉像呈橢圓形,下頜尖,眼半閉下望,輪廓清楚的嘴型,下唇較上唇厚。
  阿難陀寺的木雕立佛,用整棵樹刻成高達三十二尺,高顴骨、鷹鉤鼻、小嘴,為蒲甘中期的典型。這以後與印度佛教徒來往較少,漸漸發展緬甸本土風格,頭部比率大,臉又寬又圓,鬈發,嘴呈弓形,短頸,蓮花立姿,手、腳等長,身軀較圓。
  蒲甘佛廟壁畫,年久失修,加上天氣潮濕,不易保存。乘坐馬車,到遠處尋找昔日畫匠留下的傑作,古廟伸手不見五指,壁畫藏於黑暗中。
  緬甸佛教壁畫,比起印度阿施陀、中國敦煌,微小纖細得多,可能佛廟建築不及洞窟雄偉所致,極少出現巨型的佛院畫像,先以紅、黑勾勒形象,再用棕色暈染,藍彩極為罕見,人物眉眼細緻,神情鮮活。早期受印度壁畫影響,缺乏立體感,與佛像雕刻一樣,顯得平面,以後漸漸圓熟。
  通常廟頂小佛像及飛天成群環繞,房頂及牆頂之間,榕樹、花草裝飾,或佛陀降服神話中吃人巨妖頭像,下來主要部分以佛本生故事為主。
  魔鬼為了試探釋迦牟尼成佛的決心,化為美女,引誘菩提樹下靜坐的釋迦。緬甸畫工的想像力豐富,連魔女赤紅的下體都沒放過。

  從蒲甘佛寺可看到,廟頂上是佛塔,廟裏是佛像。由塔到塔像一體是印度石窟的演進邏輯。在南亞,由塔向塔像一體的演進呈出了兩種方向,一是從塔自身的演進中出現塔中像和塔前像的塔像一體,二是從塔到廟的演進,在廟中出現廟頂塔、廟內像的塔像一體。
  塔在廟頂,宜於遠觀,不合近看,它形成的是廟中僧侶與塔間接的心靈關係而不是直接的視覺關係。如果把塔從殿頂放至殿前廟內,塔與僧侶就有一種直接的感覺擁有。
TOP
 
© 2024 Tashidele 札西德樂假期., All rights reserved.
札西德樂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TEL:02-2506-1977 FAX:02-2501-9810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號9樓之2(忠孝新生捷運站4號出口,大門在渭水路,上樓請管理員感應磁扣)|
|公司證號:甲種旅行社 交觀甲第 7678 號 品保北第 2112 號 |代表人:閆建鴻 |統一編號:24766412|
網站服務人員&行程諮詢:水哥 Water 沐如多傑(張恒隆) LINE ID water.ti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