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風馬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組合成陣,飄飄揚揚,蔚藍壯觀。
  風馬系藏文的譯音,藏語稱“隆達”,風馬有3種寓義:首先是指人有氣數、命運或者特指五行;其次是指插在屋頂、房頭、堤岸、山頂象徵命運的五彩旗幟(經幡);有時也等同于屋頂的祭神台或山頂的山神石垛。典型的風馬幡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五彩布幡或紙幡。尺寸10-60厘米不等,圖案由木刻版捺印。幡布有白、紅、綠、藍、黃5種顏色,分別象徵藍天、白雲、火焰、綠水、大地,其組合要嚴格按此順序排列。 有的風馬幡上繪有經文和5種動物,中央描繪一匹賓士的寶馬,馬背上馱有佛、法、僧三寶。其右上方是大鵬鳥,下方是獅子;左上方是天龍,下方是紅虎,象徵金、木、水、火、土。

  風馬幡大約形成于9世紀前後,最初是由繪有魂馬圖像的送魄幡旗演變而來,隨著陰陽五行觀念和內地的木版紙傳入西藏,逐漸形成繪有5種動物的風馬幡。西藏各地風馬應用不盡相同:衛藏農區多在藏曆新年初3在屋頂、村頭插挂風馬,尺寸長約30-60厘米;藏東南林區多用印佛經的長約丈餘的寬幅布系在?起的長杆上,五、六個一簇,如同旗幟;藏北牧區多在藏曆4月祭祀山神時將風馬系在箭杆上插于石垛之上,或將有群馬圖案的紙片在山頂?撒,謂之放風馬 。此外過路的行人也往往在山頭路口插經幡,放風馬,以乞求保佑。放風馬時,往往先煨桑,在滾滾騰起的?霧中,揮灑風馬,念誦祝詞:“今日風馬升起來,裊裊升向空中,沒有升起的風馬,請連連升起。天地滿是吉祥風馬喲,願你升入高空” 。

  據說風馬是天神、山神需要的駿馬。放風馬是向天神、山神獻貢,乞求保佑,也含有盼望增長運氣的意思。       
 
隆達:隆是藏語風的意思,達是藏語馬的意思,即憑藉風無所不在的力量象馱運的馬匹一樣 將經文的法力迅速地佈施給眾生,以祈求對自己或者家人運勢的改善,達成心願的圓滿。撒 隆達、掛隆達經幡是上千年來藏傳佛教徒在靈山聖湖等宗教聖地,進行的主要祈福活動之一 ,具有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隆達經幡具有增強運勢,祈求吉祥如意的作用,另根據人們心願的不同,主要還有以下幾種:

 1. 21度母(卓瑪):具有消災去難,圓滿心願的功德
 2. 大白傘蓋(多噶):具有大力除障,平安健康的功德
 3. 蓮花生大士(桑巴隆舟):具有加持事業圓滿成功的力量
 4. 絳稱只母(崩經):具有積聚善財,增強財運的功德
 5. 旺登色丹(大自在祈請文):具有加持官運亨通的力量
 6. 長壽佛經(澤絨):具有加持健康長壽的功德
 7. 多噶:破除障礙,威力巨大
 8. 四臂觀音:一切吉祥如意
 9. 格薩爾王:
 10. 巴結朗傘:

  在撒隆達或掛經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祈請神靈升起虔誠之心,對往昔罪業升起懺悔之心 ,對無邊眾生升起慈悲之心,方能使功德圓滿,心願得償。大家在此過程中一邊要心念專注 ,一邊要口念:紮西德勒(吉祥如意),將祝願的心意與諸佛、菩薩以及神靈相應。
 

壇城:梵文的音譯曼陀羅,藏語稱“集闊”,有“中輪”、“輪圓”之意。它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屬聚集的道場,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時必須供奉的一種物件,其形式多樣,大都以唐卡、壁畫形式出現,在寺院的各殿墻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繪有精美的壇城。就其平面可分4種,即大壇城、三味野壇城、法壇城和羯磨壇城。

  其中大壇城以青、黃、赤、白、黑5種色,總集諸尊之壇城及其諸尊的形體,一一描繪諸尊。這5種色分別代表地、火、水、風、空;三味野壇城,不直接繪畫諸尊的形象,而只是描繪諸尊的標識和手印,如金剛杵、刀劍、法輪等,故以此直接諸尊的本誓念願;法壇城,主要圖畫諸尊的種子真言和一切經的文字義理,表示諸佛、菩薩種子文字的壇城,故又稱種子壇城。

  修行者見到代表諸佛、菩薩各自稱的第一個梵文字母,就如同拜見諸尊一樣;羯磨壇城,系描繪塑造諸佛、菩薩威儀事業的壇城,以及諸佛、菩薩的鑄像、畫像和捏像等雕塑。從壇城中諸佛、菩薩的配置和安請形式來看,上述4種壇城又可分下列3種形式,即都會(都門、普門)壇城,三世、十方諸佛、菩薩聚集一處,其中以金剛界壇城和胎藏界壇城最為著名;部會壇城,主要表現密宗各部部會諸佛、菩薩的壇城,如11面觀世音壇城、系蓮花部,佛頂壇城、系如來部;另尊(一門)壇城,以一尊?中心的釋迦 壇城 、如意輪壇城等。繪製壇城時必須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規格尺度都有明確規定,不得改動以免降低其神聖性。
 

 
藏胞們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條件就是勤于念經。因此,不僅老年人把來生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念經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經。他們除了張口說話、飲食及睡眠外,無論坐臥立行走無不喃喃念經。在眾多經 類中,藏胞們念得最多的是常念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六字真言西藏傳佛教名詞,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寶部心、蓮花部心及金剛部心等內容。“唵”,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于佛身,口要應于佛口,意要應于佛意,所謂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暇;“吽”表示“金剛部心”,祈願成就的意思,即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後達到成佛的願望。  

  藏傳佛教把這六字看作經典的根源,主張信徒要循環往復吟誦,才能廣積功德,功德圓滿,方得解脫。據說,藏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認識六字真言意譯?“啊!願我功德圓滿,與佛融合!”還有的藏學著作認?六字真言最簡練而詩意解釋是:“好哇!蓮花湖的珍寶!”
 

 

八寶吉祥:藏語稱“扎西達杰”,又稱八吉祥徽,指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和金魚,是藏族繪畫中最常見而又賦予深刻內涵的一種組合式的裝飾精品,多以壁畫的形式出現。其中吉祥結,藏語稱“白比武”。據藏傳佛教的解釋,它象徵著有關宇宙的所有理論和哲學的《梵網經》,它還象徵著佛陀之意,如果跟隨佛陀—達磨之網,就有能力從生存的海洋中打撈起智慧珍珠和覺悟珠寶;妙蓮,藏語稱“白瑪”,它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被視?開悟煩惱的菩薩德性的象徵。藏傳佛教一般認?妙蓮象徵著最終的目標,即修成正果,它還代表佛陀的舌;寶傘,藏語稱“鬥”。
  

  據《西藏佛教密法》傘原指印度,後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而被使用的遮陽物,當時也作權威的象徵。藏傳佛教認?它象徵著佛陀教誨的權威,也代表佛陀之頭;右旋白海螺,藏語稱“東嘎”,又稱法螺貝,佛教中以釋尊說法聲聞四方,如海螺之音。在西藏右旋海螺視作名聲遠揚三千世界之象徵,也就是說它象徵達磨回蕩不息的聲音,也代表佛陀之語,故法會之際常吹鳴海螺;金輪,藏語稱“闊羅”,又名法輪。
  

  據《西藏佛教密法》輪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殺傷力很?的武器,後來被佛陀用作一種象徵物,意味著佛陀有關教法,即真理之訓誡。藏傳佛教認?,它象徵著佛陀教義的傳播,也代表陀之足;勝利幢,藏語稱“堅參”。據《西藏佛教密法》勝利幢是古代印度的一種軍旗,佛教用作對治煩惱得勝利之象徵。藏傳佛教認?它象徵對治11種煩惱,修成正果的勝利,也代表佛陀之身;寶瓶,藏語稱“崩巴”,藏傳佛教認?它象徵著阿彌陀佛或花密,因而也象徵著靈魂的永生不死,也代表佛陀之喉嚨;金魚,藏語稱“塞聶”,藏傳佛教畫中常以雌雄金魚一對象徵解脫的境地,又象徵著復蘇、永生、再生等。金魚還可以認?是慧眼的象徵,魚的眼睛可以透視混濁的泥水。金魚還代表佛陀的眼睛。
 

  喇嘛是藏語的音譯,意思是上師、教師,指那些學問高深,可指導人們進行修習的有資歷和學位的高級僧人。普通僧人藏語稱其為“紮巴”,只有班禪、達賴和其他的活佛才被尊稱為喇嘛。“古秀拉”是指具有一定學識與德行的喇嘛,“仁波且”是“活佛”的藏語稱謂。
 
  是指在銅制盅裏放入的清水,柱香和飯食等供品,一般是七個,其排列順序和供品和蒙藏地區大同小異。供水燈藏語稱為曲丁,供油燈分為曲貢,將七個配成一套稱為七種供養,其順序是水、水、花、香、燈、茶、飯。也有稱為二水和五受用。據說這象徵著釋迦成佛前四處遊走,化緣投宿到施主家,主要要先端上兩盆水,作洗臉、洗足用,然後奉獻鮮花和香料,再奉獻燈燭請釋迦講經說法,最後獻茶進飯。以後演化成為供佛香案上的象徵性供品。供品中的食物是用酥油捏成的尖錐形,上附花飾;香是柱香,截成數十公分一段,一捆捆豎立。
 
系藏傳佛教圖式和藝術表現題材之一,是表現佛教六道輪回、生死流轉的一種圖式,故也有輪回圖、生死流轉圖之稱。

  生存圈主要出現在藏傳佛教寺院正殿門外側壁上,整個構圖呈圓輪圖式,內外共分四道圓層。圓輪中心通常為雞、蛇和豬三種動物紋樣,分別象徵佛教中三種最根本的罪孽,貪、瞋、癡。第二圈為黑白兩色色段,分別象徵三惡趣和三善趣,體現佛教中具體的六道輪回說。第三圈分為上下兩部六段構圖,具體圖寫六道輪回。上部三段分別描繪三善趣中的天界、人界和非人界;下部三段分別描繪三惡趣中的餓鬼、地獄和旁生界。其中人界集中展現了釋迦牟尼佛開示人之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略懾一切五取蘊苦等人生8種苦難。最外圈分別繪以盲人、瓦匠、猴子、船、空宅、接吻、眼穿之箭、飲酒、采果、孕婦、臨產、老人和死屍等12個紋樣和場景,依次象徵十二緣起支中的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宣揚因果報應。

  生存圈是藏傳佛教利用造型藝術來宣揚六道輪回和因果關係的典型例證,其目的是宣傳佛教教義。

 

 
七政宗為七種王室珍寶,指寶輪、珠寶、皇后、大臣、武士、大象、馬。
 
  七寶物指國王耳飾、皇后耳飾、犀牛角、珊瑚樹、象牙、大臣耳飾和三眼寶石。
 
十相自在,是藏傳佛教時輪宗的一種圖案,標誌著密乘本尊及其壇場合一體,象徵時輪宗的最高教義,故被認為極聚神聖意義和力量。在塔門、房門上、牆壁、經書封面、岩壁上等到處經常可見,也有的是刺繡品佩在身上,具有裝飾和辟邪的功效。它是由7個藏文字母(“亞熱巴拉瑪恰哈”)加上日月、圓圈“藏語叫替勒”、象徵(“阿”)的(“那達”)等十個字母用蘭查(梵文)字母形式豎向重疊寫著,其顏色分別為綠、紅、白、黃、五彩、白、藍,分別象徵風、火、水、土、五欲、身、無身、命、溫暖。
 
 雍仲是與苯教、佛教都有關係的一大符咒祭。便在藏區一般被認為是苯教的標誌,象雄人旦巴辛繞在巫教基礎上創立的苯教就號稱為“雍仲苯”。十字和雍仲圖案是火和太陽崇拜的象徵在世界所有古老民族文化中出現,如我國內地中原腹地新石器遺址、印度婆羅門教、佛教等。

  最常見的是如來佛胸前的瑞相符號,梵文稱為“吉相海雲”。

  藏族對雍仲的轉向格外敏感,因為轉經時苯教徒按逆時針方向轉,苯教寺畫咒時也畫作左間雍仲“卍”;佛教徒按順時針方向轉,佛教的寺廟、法器、圖像等物體上畫以右向雍仲“卍”。 
TOP
生殖崇拜最早出現於母系氏族社會,最初是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進而發展到對男女交媾及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在藏區各地,至今仍保留著生殖崇拜的古老習俗,其器物及製作安放儀式均表現出強烈的崇拜感情,蘊含了“多生、快生”的祈望。
 
在藏區常能看到一些自由行走的牛羊,身上用三色或五色布條、絲線等裝飾,有的頸上還纏有一紅布條,這就是放生牛羊。放生是一種“活祭”形式,即用這些牛羊來祭山神、戰神、佛祖和菩薩。這些牛羊任其自生自滅,人們不會傷害或宰殺它們。
 
  藏傳佛教的法器雖然繁多,總體概括息、增、懷、誅四法門。息為息災;增為增益;懷即懷愛,也就是敬愛;誅為誅魔,又稱降伏,也就是調伏。按此四種法門,所用法器也有所別。

  息災法多用白色,如銀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黃色,如金質之品;敬愛多用紅色,如銅器之類;調伏法多用黑色,如鐵制法器。

  四法之中,絕不隨便。藏傳佛教法器其形式皆仿自印度,偶或稍加更變。
 
  【天葬】
  在西藏主題電視紀錄片中,常會見到天葬的片段,旁述者多會言之鑿鑿地介紹:「藏人相信把尸體 予神鷹,靈魂便會被帶上天國,不再輪回受苦......」。談及西藏,漢人與洋人總喜歡追問天葬這種習俗的種種,有些更覺得這種葬禮原始、迷信及變態。其實天葬與我們想像中的情況大有出入。西藏人的物質生活雖比不上西方及漢地,但其宗教發展是極為發達的,當然不會以為死後可以由「神鷹」帶領死者「靈魂」往生「天國」。事實上,西藏人(及所有正信佛教徒)根本不相信「靈魂」的存在,只承認「心識」的存在。佛教徒,包括西藏大部份老百姓,所希求的是往生淨土、成佛或得到解脫自在,并不希求生於「天國」。一般洋人及漢人對天葬的介紹,只是想當然的臆測,把西藏抹上了一層愚昧迷信的色彩。

  天葬儀式中雖然有僧人誦經及好一些宗教儀式,但其本身并非藏傳佛教的傳統,而是西藏文化習俗。在西藏,冰天雪地中要進行土葬并不輕易,進行火葬所需用的大量木材亦非人人所能負擔。況且,西藏人由於對佛法的信仰,對生死之事比其他民族看得淡。在當地的地理及天氣環境中,天葬是最適合普通老百姓的處理尸首方法,只有在高僧等圓寂時才會進行較花費的火葬或塔葬。我們可以說,西藏的天葬與藏傳佛教并無太直接的關系,也并非一種宗教需要,反而只是一種因當地獨特環境相應產生的習俗。

  在天葬儀式中,先由天葬師以各種工具肢解尸首,如果在沒有天葬師的小村落,一般由死者家族友人或陌生人代辦。天葬師或宗教人士誦經後,便會引來天上的大鷹。大鷹通常並不馬上降落,只會在上空盤旋觀察,先由其中一只降落視察安全後,其他的鷹鳥才會降下飽餐一頓。尸首中的頭骨等部份,由天葬師以硬物打碎磨粉,混以糌巴做成丸子狀。轉眼間,天葬台上的尸首便被鷹類食盡。

  天葬看似恐怖及不文明,這其實只是源於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及對肉身的執戀心態。即使不以天葬處理,我們的尸首也不過是廢物,埋在土中也會生虫腐爛而最終消失。進行火葬也不見得就不「殘忍」,只不過是在火葬及土葬時,我們可以避過親眼目擊肉身毀衰的「殘忍」過程而已。西藏人認為,反正人死了後肉身便只是廢物,倒不如用以喂鷹更為乾脆,同時也能積人生最後一次布施的功德(這種布施的想法也非西藏獨有,漢地律宗高僧弘一大師便曾發愿以尸首布施予水族喂食)。不少西藏人在知道了現代醫學所提倡的臨終器官捐贈計划後,不但不忌諱,反而認為這比天葬喂鷹的處理死尸方法更佳及更能利益別人,所以紛紛表示支持。如果換一個開明的態度看,西藏人對生死之事的看法不但不落後原始,甚至可說是比漢人及洋人更為瀟洒進步。
  近年來,政府嚴禁游客觀看天葬。不少導游埋怨西藏人「落後迷信」,導致政府立例禁止觀看天葬而令旅游業少了一個「觀光節目」,筆者卻認為這是一種極為英明的政策。試問如果漢人的家中舉行喪事,家屬的尸首裸陣在地,會歡迎一團一團前來觀光、閃光燈閃個不停的旅行團參觀嗎?筆者的友人有一個極有震撼性的經驗。有一次該友人由藏族朋友帶往觀看天葬,令他頓時對生死無常有很深的感受。想不到一周後,他又被邀至天葬場,被處理的尸首正是一周前帶他觀看天葬的那位藏族朋友。自此,友人對生死無常真的生起了很深的體驗,從此修持便精進了許多,不敢再虛渡光陰。
 
TOP
 
© 2024 Tashidele 札西德樂假期., All rights reserved.
札西德樂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TEL:02-2506-1977 FAX:02-2501-9810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號9樓之2(忠孝新生捷運站4號出口,大門在渭水路,上樓請管理員感應磁扣)|
|公司證號:甲種旅行社 交觀甲第 7678 號 品保北第 2112 號 |代表人:閆建鴻 |統一編號:24766412|
網站服務人員&行程諮詢:水哥 Water 沐如多傑(張恒隆) LINE ID water.tibet